
2月21日,受惠于内地A股走强的带动下,港股继续冲高,并成功突破短期关键点16,300。恒生指数全日上升256点或1.6%,收报16,503点,盘中一度高见16,756点。恒生科指上升2.7%,收报3,351点。大市成交金额增加至1,224亿港元,市场交投再度活跃起来,但是港股通仅净流入10.82亿港元,说明内资追高意愿不大。
后续可继续关注港股通的流量,若港股通接连大幅流入港股,那么可对港股的后市更为积极。
盘面上,市场风格再度转变,顺周期、高Beta的板块及股份跑出。如内房、材料、消费、生物医药、软件、内银、内险、券商等股份有较好表现。
内银及内险股是支撑大市向上的主要动力,如建、农、工、中四大内银分别升1.5%至2.3%不等,其中农行创出52周新高。中国平安(2318 HK)、中人寿(2628 HK)及新华保险(1336 HK)分别升6.4%、4.7%及5.2%。汇丰控股(5 HK)去年税前利润略逊预期,叠加管理层未提及2025年派息比率指引,股价大跌3.8%。恒生银行(11 HK)去年股东应占溢利及每股股息均优于预期,股价大升9.1%。
恒生指数未来12个月的预测PE仅7.6倍,风险溢价处于2016年以来89.6%分位数的位置。当前港股的估值偏低,股票配资平台叠加中央决策层出台多项支持资本市场稳定的措施,有望吸引部分海外资金回流。
事实上,我们留意到外资正从另一种方式做多中国资产,意图捕捉未来的潜在反弹空间。如在美国挂牌的iShare中国大盘股ETF(FXI US)自今年以来成交量持续增加,认购期权与认沽期权未平仓合约(open interest)差值亦大幅上升,叠加认购期权与认沽期权的成交量(volume)差值也增加,这反映出外资正在建立更多的认购期权头寸,具有看涨的意义。上一次类似的情况发生在2022年下半年。
恒生指数暂时站稳16,300的短期关键点,后续需要关注17,200点的重要阻力,这是自2023年1月引伸而来的下降通道顶部,而恒生指数自2023年以来多次上试但均难以突破顶部阻力。
央行开年以来持续释放宽货币政策信号,叠加中国证监会针对沽空、量化交易的限制,政策预期会继续支撑港股表现,但市场反转形成持续性升势的关键在于积极的财政政策,即将于3月5日召开的两会将是市场关注的重点。
当前底部震荡背景下,我们建议关注:
(1)央国企估值重塑热潮下,重点关注具有增加分红、提高派息比率的条件并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能源(煤炭及石油)、电讯、公用事业及部分交运国企;
(2)全球进入经济复苏周期,铜矿等原材料供给减少但需求刚性,价格有望上行带动相关股价;
(3)受惠居民服务出行消费韧性的博彩、文旅、餐饮个股;
(4)受惠全球新一轮经济扩张周期开启,可关注部分海外业务占比较高的周期性优质出口企业;
(5)消费电子、软件、互联网及生物医药等也可受惠市场风险偏好局部改善而出现反弹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华林优配观点